
镇平网讯 (通讯员 王艳婷) 7月12日下午,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“译”路中的民俗文化社情调研团南阳队参观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镇平玉雕)展示中心,并探索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。

“中国的玉雕作品闻名世界,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而镇平玉雕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地方传统玉石雕刻工艺品。相传始于汉代,所用原料主要是南阳独山玉和东北的岫玉,镇平玉雕以雕刻细腻,造型新颖而著称,其产品销往海内外,”展览馆的解说员骄傲地说。中国人对玉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,在古代篆字中“王”和“玉”实际上是一个字,再看今天的“玉”,王上加一点,理解就是王的身上带的东西。再看皇帝的“皇”字,是“白”、“玉”两个字。所以,从造字的角度来看,玉,就是珍贵和权威的象征。中国人常说的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体现一种民族气节。还有“化干戈为玉帛”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。
“展览馆以弘扬玉石文化、传承玉雕技艺为使命,集中展示了仵海州先生、仵应汶先生、仵丹先生在内的仵氏家族成员的作品。”解说员向实践队员介绍道。为了让实践队员更近距离的观察玉雕,解说员打开了专柜,向实践队员介绍镇店之宝—《神威镇乾坤》。
《神威镇乾坤》是仵海洲先生的作品,材质为独山玉,重达19.68kg。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,作品中一个英武的将军手拿长枪,一马当先,身后的士兵从山中整齐走出,路边的草随风飘动,玉的白色,青色,绿色完美融合。既体现高超的玉雕技艺,又是古代行军打仗的写照。
当实践队员提及玉雕的现代化发展,讲解员对实践队员说,镇平是“中国玉雕之乡”,但是玉雕产品不会只停留在镇平,在国家大背景下“引进来,走出去”是必然,“一带一路”顺应时代发展要求,国家为玉雕提供那么多优惠政策,民俗文化必将不断传承,乡村必将实现其振兴。
通过参观玉雕展览馆,实践队员了解到玉的种类、玉雕的和文化内涵,更深刻的了解到一个行业兴盛背后的精湛技艺的支撑。每一种民俗文化背后的精神支撑。
[责任编辑:王远]